二姑砂锅,二姑砂锅体北店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二姑砂锅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二姑砂锅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关于山东人闯关东,你了解多少?
那时闯关东,其实有两条路:河北河南等地人走陆路,过山海关入东北;山东人尤其胶东人走海路。无论陆路还是海路,都充满风险,所以得"闯"。
胶东小男孩长到15岁,面临一个重要抉择:要么读书求仕,要么闯关东挣钱。这似乎成了一个传统,更象一个少年的成人礼。
我父亲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,爷爷决定让他闯关东。我奶奶给我爸准备了一个包袱,里面全是衣物;还准备了一个布袋子,里面是烙好的火烧、大饼之类的食物。
我父亲手里抱着包袱,肩上搭着布袋,闯关东去了。同行者四人,其中有个年纪大点的,领着他们先走到龙口的一个小渔港,从那里上船,一夜之间就漂到了营口。
营口是闯关东的一个分流地。他们四人在此分开,我父亲去了沈阳。那里有个亲戚,在日本人开的炼钢厂做工。我父亲粗通文墨,被工厂招为徒工,师傅是个日本人。
据我父亲讲,烟台闯关东的人,大多到工厂当徒工,还有做小买卖。掖县人做买卖,多是开个铺子,叫"坐贾";蓬莱人多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,叫"行商"。
他们在异乡挣到大洋,寄回山东老家,置田、盖房子。我们村最大的地主,现在应该叫"首富"了吧,是他家老大在哈尔滨开铺子挣了钱,寄回家来,买地盖房,纯属劳动致富。土改时地被分了,大瓦房被没收做了仓库,一家人被批斗得不成样子。
闯关东的人到了二十出头,有的在东北扎下了根,娶的媳妇大都是从老家过去的。有的攒了点钱回老家了,继续种地做卖买……
我父亲在日本人厂子里学徒,他的日本师傅对中国很友好,对我父亲手把手教能耐。全国解放后,山东发展经济需要技术人员,我父亲就离开沈阳回山东了,一步进入国营企业。
关于山人闯关东,我知道我们这儿在那个年代,十家有九家人都闯过关东,有的去了在那里扎了根,有的去了二年三年就回来了,还有一些扎了根的这几年也回老家落户了,还分到了地!有的回来做生意。
我们家,我公婆曾经闯关东,落户到吉林,我老公就是生在那边,我老公的三姐四姐都嫁在了那里。
当时闯关东,也叫逃荒,说白了就是要饭、要活下去,在家里就会饿死,只有闯出去才可能会有一线活路,会有点希望,东北地广人希,只要能干就会找到点吃的,所以大批的山东老乡先是男人出去闯,然后托儿带女千里迢迢去东北,就象电影闯关东一样,有的人闯出了一片天地,有的人饿死在路上。
我对山东人闯关东了解不多,除了看电视剧《闯关东》外,先父和舅舅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闯关东的。先父十六岁,舅舅十五岁,那么小的年纪就远离家乡,到东北谋生,令我敬佩!我在这个年纪还在读初中,真不敢想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。
听老辈们说过,“闯关东和走西口"性质一样,在内蒙地区包涵了这两个内容。过去东北部地区外来谋生的人口为“闯关东",中西部地区的外来谋生人口叫“走西口"。关内人口多土地少,人们无法生存,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自动迁移,事实上就是讨生活、寻活路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姑砂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二姑砂锅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